董汉河,男,汉族,194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1969年10月参加工作,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兰州西路军研究会名誉会长,《甘肃社会科学》原任主编,2009年12月退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被评为“甘肃省十佳期刊工作者”、“甘肃省十佳出版人”。
董汉河是一名烈士子弟,他入党时就曾立下铮铮誓言,自己是党培养长大成才的,所以,自己一定要为党做些事,做些实实在在爱党为党护党的事,这样才能对得起千千万万流血牺牲的先烈,才能报答党对自己的恩情。因此,他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讲好红色故事,作为毕生的追求,坚持不懈,退休后更是壮心不已,长期奋斗在西路军研究和红色教育宣传的第一线,被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授予“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认识董汉河的人都知道,他对西路军将士、对西路军研究始终保持着特有的情怀和不竭的动力,始终全力以赴地完成自己心中执着的梦想。他说:我干这些,不图名、不图利,就是想通过对西路军严肃认真地研究,使人们对历史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的后人能够真正知史爱党、懂史爱国,真正地把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传承好、革命精神发扬好,真正投身到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的斗争中去!
作为我国西路军研究着名学者,他坚持西路军研究及相关题材的文学创作长达30余年。在职期间出版着作《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西路军战俘纪实》《西路军沉浮录》《董振堂》等;在《新华文摘》《中共党史研究》《党史参考研究》《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人文杂志》《甘肃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西路军的形成、失败及意义》《国际共产对西路军的重大影响》等论文70余篇;2009年退休后,董汉河依然满怀真情,一心扑在西路军研究工作上。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秉持着对西路军历史研究的坚守,对传播和弘扬革命精神的担当,笔耕不辍,在红色教育宣传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10年11月,应中央电视台军事纪实栏目组邀请,赴京为专题片《西路军》撰写六集摄制大纲,作为专家顾问和向导陪同摄制组,已是65岁的董老从12月开始,冒着零下一二十度的严寒,历时一个多月,转战甘肃河西地区30处西路军浴血战斗过的地方,拍摄和采访了弥足珍贵的制作素材和资料。2012年,为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由董汉河同志担任统筹,出版了红西路军系列连环画《血战河西》《东归英雄》,两套共20册。这两套图书被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图书、甘肃省委宣传部批准为全省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甘肃省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更是受到了中央和省委的高度肯定。因劳累过度,董老于2013年春罹患肾癌,但他依然抱病坚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西路军资料长编、研究述评及西路军述论》,主编了三套西路军资料,即《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论文卷》《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人物卷》和《西路军资料长编》,共约220万字。该书共收录了从1980年至2013年底在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的129篇论文,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这一时段的西路军研究状况,为之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完成课题之后,他才进行了住院治疗。2014年养病期间,他不顾身体抱恙,协助河北电视台摄制完成了董振堂烈士的专题片。2016年应《军事历史研究》约稿,用时一年时间撰写了《西路军与张国焘路线的区别与联系——再驳有意让西路军失败论》,发表后得到各方面的肯定与好评。2016年8月,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已是古稀之年的董老前往祁连山中的牛毛山、红石窝和梨园口等红军战场遗址,亲身讲述西路军妇女团掩护主力突围的感人事迹,并完成在肃南县和高台地区的拍摄任务。同年11月,又开始为红军西征胜利纪念馆编审《长征·西征与打拉池——纪念西征胜利暨打拉池会师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并撰写序言,该书共422千字,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
今年8月20日,是董汉河一生中最为激动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掖市高台县,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向西路军革命先烈敬献花篮,并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董汉河一遍又一遍地观看着新闻报导,当他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心里一直牵挂西路军历史和牺牲的将士,他们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载史册时不禁热泪盈眶,他在自己的学习笔记中写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西路军的革命精神,永远也不会过时。自己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真正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