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双先表彰
        赖良:坚守初心献才智 寄情沃野育良种

        赖良,男,汉族,中共党员,现年90岁,张掖市农科院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研究员。自1993年退休至今,他退而不休、工作不息,一顶草帽、一双胶鞋,朝踏晨露、夕送晚霞,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农业科学试验。这位耄耋老人,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就干了农业科学试验这一件事,干出了成就、干出了辉煌。上世纪60年代至今,这位老人先后向国家种质资源库无偿上交180份蚕豆、340份红花、552份鹰嘴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胡麻种质资源3210份……, 在外行看来这就是简单的种质,但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些种质资源可是“无价之宝”。“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赖良同志60年来不断为种业激发活力,注入新的资源,堪称科研“加油站”,真正让张掖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被业界称为甘肃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研究“第一人”。

        1930年,赖良出生于四川省犍为县,1949年起,他先后在甘孜军用农场、山丹军马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事农业技术工作,1963年调至张掖市农科院从事农业科学研究。60多年来,他始终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先后多次被张掖市委、张掖市农科院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他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科技工作者一起,获得中国老科协年度“突出贡献奖”,2018年荣获第五届张掖市十大道德模范称号。

        不忘入党初心,六十载默默奉献育良种

        60余载,一辆自行车、一把锄头、一个记录本、一块干馍、一瓶开水,是赖良工作出行的“标配”;60余载,迎朝阳、送晚霞,情寄沃野、与农为伴;60余载,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兢兢业业、无怨无悔。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在他的记忆中,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那几亩土地上刨食吃的饥困场景一直历历在目,也深深的激励着他,农校毕业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选育出与环境相匹配的适生农作物良种。

        1993年,赖良退休了。他将毕生的研究成果无偿上交,用自己的养老金继续埋头搞科研,单位给他科研经费、照相机、标本柜,他都婉言谢绝。他常说:“党和人民给我的足够了,搞科研是为了回报党和人民,也是一个老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共产党员没有退休这一说”。退休后的他并没有颐养天年,而是在甘州区新墩镇租了1.5亩农田,继续开展白粒胡麻、红花、鹰嘴豆、藜麦等作物品种的研究,以及其他种质资源鉴定、抗性等田间试验。

        “搞育种,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而且即使付出了很多,你仍然可能一无所获,但是如果不付出,那你就绝对一无所获”。赖老的付出有目共睹,所以甘州区新墩镇的很多人都熟悉这位骑着自行车种地的老人,也对这位独来独往辛勤耕耘的老人充满好奇,然而却很少有人明白他为什么对种地充满痴迷。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坚守,无数次下地试验、无数次观察记载、无数次“重复劳动”,只为能培育出一个个可以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新品种、好品种,这就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60年坚守的初心和使命。

        不离科研热土,数十年潜心研究结硕果

        新墩镇距离距离甘州城区约5公里,赖良每天在家和地头之间“两点一线”,至少往返4次。遇到浇水、花期或是成熟期,中午回不了家,他就在试验田边啃点干馍,稍作休息,然后继续观测、记载、选种。无论流多少汗,只要能在实验田里,在这片科研热土上,他始终充满欣慰、从来无怨无悔。

        辛苦耕耘,终有收获。历经数十年的潜心研究,赖良在高含油量白粒胡麻杂交育种上取得重大突破。通过不懈努力,他相继筛选、培育出了适宜于河西地区栽培的“雁杂10号”“张亚一号”“7511”“7517-5”等胡麻良种,每亩增产100斤以上,在张掖地区累计推广种植达10万余亩,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达4000万元以上,并在酒泉、金昌等地大面积推广种植。特别是由他培育出的优质白粒胡麻,在千粒重、含油量、分枝特性、高产性、抗逆性等方面在国内同物种育种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受到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高度重视和肯定。该品种高产优质,在甘州区花寨乡、安阳乡等高寒地区每年种植面积都在万亩以上,累计为农民增加收入350余万元。针对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实际,赖良还选育出具有较强耐旱性和耐瘠性的鹰嘴豆新品种4个,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在种植推广地,只要提起这位老人,农民群众无不交口称赞,无不感激这位让他们脱贫致富的老科学家。

        近年来,张掖市农科院的青年科研人员利用赖良捐献的种质资源培育出“张亚2号”白胡麻,ɑ-亚麻酸和木酚素含量分别达到64.2%、1.4%,是目前全球陆地植物之最。同时,该品种目前在甘肃河东、陕北地区大面积推广,亩产量达175-190公斤,比老品种亩产量提高50公斤以上。

        不移公仆之志,老书记忠诚担当葆本色

        2012年,赖良当选为张掖市农科院老干部党支部书记。身兼“重任”的他,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为张掖市农科院老干部党支部工作倾注了满腔热情。他把“抓好党建是尽职,抓不好党建是失职”作为自己工作的准则,下功夫抓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持续推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他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些,每天坚持写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每月组织离退休干部开展集中学习,有时候学习资料不够,他自掏腰包打印,确保人手一份。对身体欠佳的老党员,他不顾风雨和路途远近,坚持“送学上门”和“家访”,将学习资料送到每一位退休党员的手中,并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教育引导党支部全体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生活困难的党员,他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及时送去关怀和温暖,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老党员的“贴心人”。张掖市农科院地处甘州区新墩镇,周围的村党支部都知道张掖市农科院有一位热心党建工作的老党员、老书记,纷纷请他为农村党员上党课,指导农村党建工作。去年以来,他为新墩镇14个村党支部上党课20多场次。赖良同志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树立了榜样、为广大离退休干部树立了标杆,张掖市农科院全体党员干部掀起了向赖良学习的热潮。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一以贯之保持着共产党人忠诚底色,张掖市农科院许多年轻党员都被这位老党员的一言一行熏陶着、感染着、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向他对标看齐,他成为单位无声的模范、无形的榜样。

        赖良的家位于甘州区张肃路旁一处不起眼的小院里,推开房门,如同走进了一间库房——客厅四周码满了装着种子的袋子和党建类书籍,中间只留有一条通往卧室的不足半米宽的过道;卧室内,除了一张床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其他空间都摆放着种子袋;厨房内,摆放着各种试验苗木的花盆。赖良家的隔壁,是张掖市委组织部为他设立的“赖良科研工作室”。工作室里,同样摆满了各类种子标本。这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老科技工作者的全部家当,公仆本色、清廉本质,始终映照着老人胸前的党员徽章。

        一生只干一件事,一件事干一生。赖良说,“只要能把这件事干好,不辜负国家和人民,我也就知足了!”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赖良也步入了90岁高龄,但他仍双足深植在沃野、一生痴情育良种,耄耋之期、初心不改,继续坚持在试验田里进行种质资源研究,继续竭尽所能为科研事业挥洒精力和汗水,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深刻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责任与担当。当被问到还有哪些心愿时,赖老笑呵呵地说:“老百姓口中有粮,就是共产党员的初心!我要争取活到100岁,不然工作干不完!” 

        要闻推荐
        视频中心
        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