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民殷,强农为本。一代代农科人躬耕稼穑,把科研论文化作千重稻菽,守护粮安造福百姓。
在农业大市武威,这里有一群“特殊”农科人,他们夏顶烈日、冬扛严寒,脚踩泥土,心系田间。说他们“特殊”,是因为这是一批已退休的农科人,在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依然奔走在田间地头,他们热爱生活、热情工作,重新定义了“老年”。
一
这群“特殊”农科人,是有故事的人。在科技助农的路上,他们坚守而执着,虽暮年仍不忘农科人初心,秉承着农科人精神,不断创新、不断前行。
张大跃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大豆种植是他儿时深刻的记忆。他曾经的梦想是走出农村,过上远离泥土的生活,但是在退休后,他又把工位搬到了农村。从实验室回到乡野,是他积累了近20年的经验后做出的决定。面对国内主产区的大豆亩产量只有200公斤左右的现状,痴心于大豆杂交育种的他回到农村老家,把家里原有的40多亩地当成试验田。从1990年前后萌生杂交大豆育种的想法开始,张大跃已在育种之路上走过了30个年头。多年来,张大跃靠着种植大豆的收入维持大豆杂交育种事业,不仅将种植大豆的收益全部用于再试验再生产,还用退休工资贴补育种所需。大豆育种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失败是“家常便饭”。行内人都知道,做杂交育种,大量的标本是基础。多年下来,张大跃积累了大量的大豆杂交育种标本,他在农村租了一院房子,专门用来存放这些“宝贝”。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2009年,张大跃终于成功培育了“张豆1号”“张豆3号”等品种。解决了种子问题后,接下来的十余年来,张大跃又一心投入到了大豆的科学栽培规程上。栽培密度、水肥、温度、生长周期等,都是他反复试验的内容。从获得亩产量400公斤左右的杂交大豆种子到投入生产推广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只要有种子,就会有希望。张大跃说他现在的期望就是能将自己研究的杂交大豆尽快推广使用,造福人民,不负此生。
万廷文是原武威市农业科研所干部,2016年7月到龄办理退休手续后继续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武威市农科院与甘肃武科种业院企合作玉米育种科研项目直到2019年底项目完成。2020年至今主要从事已完成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后续的科研成果的应用跟踪和玉米育种材料创新以及甘肃省玉米新杂交种的区试工作。从业40年来,主持育成了通过有关省级和国家级审定的“凉单系列”“武科系列”“甘鑫系列”部分品种、以及“科源玉6号”“吉祥1号”“平玉8号”新品种权12项,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有价值的学术技术论文20余篇,主持“豫丰96-68”“吉品8号”“宏瑞101”“宏瑞401”“武农科1号”“天赐19”“兰德玉6号”等玉米新品种40个,其中在2016年7月办理退休手续后主持育成和通过审定的玉米新品种19个,获得植物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育成的玉米新品种和完成的其它科研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二等奖4项(主持2项)、三等奖三项(主持2项),获武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主持6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主持),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0多亿元。
二
这群“特殊”农科人,是有“价值”的人。他们发挥作用,不仅体现在他们精益求精的科研上,也体现在助农富农、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上。
凉州区蔬菜大棚聚集,四坝镇种植的小乳瓜是武威乃至甘肃的一张甘味农产品名片,目前种植面积已达三千多亩。多年来,尾菜处理技术不到位,措施不得当,换茬拉秧后的秸秆尾菜常常堆积于田间地头,不但污染农田,蚊虫苍蝇乱飞,而且导致环境污染,可能造成疾患。陈恩祥利用多年从事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知识经验,帮助指导四坝沼然农业合作社提出了尾菜秸秆处理的“粉碎+混合+碾压+旋耕”的机械化“四步法”直接还田肥料化利用技术模式。腐熟后的有机肥成了“尾菜不出田,变肥再利用”的宝贵资源。利用此项技术,陈恩祥帮助解决了四坝沼然农业专业合作社300多小乳瓜种植户多年尾菜处理的疑难问题,并很快解决了日光温室秸秆尾菜的资源化处理利用难题。目前,此项技术已在凉州区和武威市推广约五千多亩(棚),省工省力省钱,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何生湖是老一批的农业硕士。大家都熟知的人参果,在2006年以前,只有在凉州区张义山区种植。2006年春天,何生湖抱着试试的心理,从张义引进1000株苗子在民勤县大坝镇六沟村栽培,试验结果,口感比张义的好吃,很受大家的喜欢。随着群众种植的热情高涨,何生湖在民勤县选择200农户,他自己出钱,无偿供应种苗,一户一户上门进行技术服务,当年农民取得好收成。经过示范,其他农民有了种植积极性,现在全县种植面积上万亩,一座日光温室产值稳定在6万元左右,年份好时可达到8万元~9万元,每年为全县农民增收8亿元左右。在今年,民勤的人参果种植面积可突破2万亩,已成为民勤的主导产业。2012年何生湖又从辽宁引进大樱桃在民勤进行日光温室栽培,取得成功后,现在武威多地得到推广,面积达到300多亩,亩产值10万元左右。2017年,何生湖再次从辽宁引进种植的沙青果,目前种植已近千亩,去年进入盛产期,亩产值在2万元左右,口感、品质均好于辽宁,与西北师大生命科学院合作开发出干红酒、果酱、泡腾片等6个系列产品,干果现在开始通过电商进行销售,每斤卖价达到40多元。2021年,何生湖把民勤瓦罐韭黄放在凉州区金帆公司进行栽培,加入富硒元素,创新出瓦罐富硒韭黄,亩产值达到6万元左右。
甘国福是植保专家。退休后,他创办“庄稼医院”,为农民服务。真正留在村里,跟农科专家打交道的,是“386199”部队,也就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在“庄家医院”,老乡们什么问题都问他。远处的农民打电话咨询,说不清楚的时候,他会自己出钱购买车票去“诊治”;武威城区周围的问诊,他就经常骑自行车去给庄稼“看病”。他从不向农民收费,农民亲切地称他为“甘老师”。他“庄稼医院”的农药,被农民誉为“价格最便宜,治病效果最明显”。
三
这群“特殊”农科人,是有风骨的人。他们退而不休、老当益壮,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甚至重新开启了一份热爱的事业,实现了自我价值。
据初步统计,全市630多位老科技工作者,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地厅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76个。3名科技工作者获得中国老科协奉献奖。有20多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国家、省、市部门的表彰奖励。发挥老科技专家的技术优势,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先后创建了日光温室科技孵化园、林业高新技术开发园、金苹果育种示范园、锦泰亨肉牛养殖示范区、藏区农牧业新科技示范区、虹鳟鱼养殖示范区、嘉农林业苗木科技示范区、蜻蜓村中国最美乡村休闲农业示范基地、金帆农业科普创新示范基地、凉州熏醋科普创新基地等20多科研基地。这些基地先后引进、培育农作物新品种76个,与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院企合作的技术创新平台1个,从全国各地引进温室经济林品种57个,成熟稳定的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1.3万亩。
这群“特殊”农科人所作的贡献、取得的成绩,表面上,是老农科人对事业坚持不懈的追求,更深层次是广大离退休干部在不断守正与蜕变。
守的是一直为民真挚的初心情怀,变的是在新时代中主动自我革新、重新融入社会、发挥作用的位置,是一种乐观旷达的心境。
合众人之力,办众人之事。老同志们活跃在各个领域,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和品质,对每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而努力奋斗的人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
供稿:省委新日博365_足球365是什么意思_365网站平台网址退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