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富前,现年65岁,2010年从西峰区政协主席岗位上退了下来。干了一辈子工作,突然赋闲在家,非常的不习惯,心里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他思来想去,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党员、老干部,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还要继续为党的事业作点贡献,为自己的夕阳红再添几笔绚丽的色彩。
(一)
庆阳作为革命老区,老百姓的生活还不是很富裕,增加乡亲们的收入是当务之急。刚巧,杜老退休的那一年,适逢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绒山羊产业化扶贫开发项目批准实施,并准备在庆阳的部分县区开展试点工作。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特别高兴,立即动身到西峰区的各个乡镇调研绒山羊养殖情况,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他发现西峰区非常适合绒山羊的养殖,如果能形成产业化发展,将会有不少困难群众受益。于是,杜老带着整理好的调研资料开始在西峰和兰州1000多公里的道路上来回奔波,为了说服省老促会、扶贫办把试点放在西峰,他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车票都攒了一摞,嘴皮都磨破了几层。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省、市老促会终于将绒山羊产业化养殖试点设立在了西峰区显胜乡和什社乡。同时,他积极联系省、市老促会和扶贫办争取扶持资金100万元,争取财政配套资金200多万元,整合项目资金50多万元,在试点乡新建了千只绒山羊集中养殖场4个,成立了中国老促会绒山羊产业化扶贫开发养殖专业合作社4个,引进良种绒山羊1600余只。这个项目实施后,年产羊绒900余斤,年产值近40万元,160余户群众年增收近1000元。此外,他还竭尽所能帮助当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先后争取项目资金200万元,为庄子洼村、罗杭村新打机井2眼,新建高位水塔2座,有效解决了两个村子410户农户、420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协调贷款39?5万元,为庆丰村36户贫困户发展养牛产业提供帮助,目前全村存栏数已达460头;还争取项目资金3?7万元,帮助什丰村21户村民建成猪舍,发展养殖业;帮助新庄村群众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1300亩黄毛谷种植基地,全村群众年增收150多万元。
(二)
2012年,受组织委托,由杜老负责组建西峰区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协会成立之初,人手非常紧张,他既是组织者,又是工作人员,不但要制定协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办理各种相关手续,还要组织开展活动,每天忙得焦头烂额。通过他和老科协一班人的共同努力,几年来,区直部门先后成立了农机、果业、粮油、畜牧、水务、瓜菜、卫生、教育等8个专业分会,各乡镇成立了7个老科协分会,协会会员人数从成立之初的96人,发展到目前的356人。他们充分发挥老科协作用,紧贴农民实际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多次组织老科协会员开展“送科技下乡”和“科技文化周”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两年来共在全区7个乡镇举办各类科普培训讲座20多场(次),培训群众5000多人(次)。新庄村的秦彦举喜欢创造研制,杜老为他协调了3万元的贷款,帮助他开发出了一款苹果采摘器,并获得专利,年产1万余件,在周边地区供不应求。显胜村的刘生玺有养牛的愿望,杜老帮助他和同村的4户群众修建了牛舍15间,养牛32头,并通过老科协指导他们科学养殖,极大的提高了出栏率。2013年再次回访时,他们想扩大养殖规模,杜老再次联系协调,为几户群众购置了电动铡草机2台,并捐资2900元建起了沼气池,使堆积如山的牛粪变废为宝。
(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问题特别是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杜老心中一直牵挂的问题。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祖国的希望,让他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快乐的学习成长是杜老最大的心愿。几年来,杜老向市教育局争取专项资金80万元,向区政府争取配套资金80万元,为什社中学扩建征地21亩;联系有关企业为永丰小学捐赠现金3万元、打印机一台、双人课桌凳55套。主持召开由区教育部门负责人、爱心企业家和乡、村干部参加的联席会议,现场为吴家川小学捐款5000元,争取爱心捐资3.5万元。为了解决孩子们的冬季取暖问题,他联系长庆油田为贺塬小学捐赠煤炭7吨、现金2000元。李岭村的吴芳芳同学,2013年虽考入大学,但因没有学费即将辍学,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立即动员工商部门及企业界人士,为吴芳芳等几名当年考入大学的贫困生捐助学费3.6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