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沧桑心不变
——记武威市水务局离休干部左凤章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在甘肃省的石羊河畔,河西走廊的东端,无论是绿州沃野,还是沙海深处,左凤章老人的名字妇孺皆知,他的事迹有口皆碑,特别是沙乡民勤,无论男女老幼,都亲切的称他为“左爷”。几十年来,他甘于寂寞,不计报酬,为自己热爱的水利事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热情,为甘肃省河西地区的水利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近50年的水利生涯中,先后负责或参加了8项中型水库、5项中型引水截水工程、4项外流域调水工程的踏勘等技术工作,负责的工程曾荣获甘肃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科研报告被国务院黄河水利委员会采纳,学术论文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
左凤章同志原系武威地区行署
一、献身、负责、求实,甘做水利事业老黄牛
“献身、负责、求实”是水利行业精神,也是左凤章同志几十年来勤奋敬业、忘我工作的真实写照。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无论是山大沟深、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还是望不到边的腾格里沙漠,不管是坡陡水急的防洪一线,还是引水截流的施工观场,都曾留下他深深浅浅、扎扎实实的脚印。
1997年8月,任水源勘查负责人的左凤章带领13个人组成的查勘小组,开着一辆旧式卡车向祁连山进发。说是山路,其实根本没有路,左摇右晃的汽车走一阵停一阵,好不容易才赶到可以扎营的地方。左凤章和张福来、常厚春等五六个人翻过祁连山分水岭,到青海大通河支流查勘、测量引水线路。当他们测量完毕准备回营房时,天下起了大雨。慢慢地,天黑了下来,不大熟悉山路的左凤章一行迷路了。为了给大伙鼓劲,他将随身携带的酒壶给大家,每人一口酒,然后用漂着小蝌蚪的水拌上炒面,分给大家吃,唱着歌曲继续寻找营房。走着走着,碰上了一顶帐篷,原来是一户牧民家,热情的藏族主人端来奶茶、炒面,又让冻得直哆嗦的查勘组员们烤了会火。告别了藏族朋友,左凤章一行继续在黑夜中寻找自己的帐篷。天亮后,终于走到了营地。可是,经过那一夜的折腾,身体原本就瘦弱的左凤章晕了过去,出观了高烧、胃出血,昏迷了整整三天。
1992年,左凤章同志离休了,按常理,他正好可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但他离而不休,主动请缨,利用自己几十年所学知识和积累的丰富经验,继续义务在邓马营湖沙漠及生态建设试验站搞科研工作。
在沙漠中搞试验是艰难的,除了克服生活上的困难,最大的挑战还在于交通,有些观测点地下水埋深不够l米,而其四周数米之外便是连绵不断的高大沙丘,有些井距试验员驻地有30多公里,而这些路程,除个别区段可以开拖拉机外,大多数路程只能靠步行,且深埋区荒无人烟,每次观测都是深夜才能返回,遇黑夜刮风下雨,更有迷失道路的危险。因此,做这些工作,常常的情况就是:他不顾年事高、身体差,带上方便面,背上煤油炉,在湖里一呆就是十天半月。一天晚上,在沙漠中跋涉了一天的左凤章刚刚躺下,忽然听到门外有沙沙声传来。他一轱辘爬起来,跑到门外,果然是沙漠中罕见的中雨。这是观测中子仪、负压计、干沙层厚度变化的绝好时机,如果错过,再很难遇到这样的机会。于是,他连忙拿起纸笔、手电筒,头上顶块塑料布,在雨中记录降雨时间、雨量、水位上升情况。记录是做下了,可是那场滂沱大雨也将他撂倒在观测点那冰冷的石炕上……
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他一干就是几十年。他常说:“这样的工作前人没有作过,所以取得的资料科研价值很高”。类似这样的事,在左凤章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但点点滴滴、桩桩件件都鼓舞和激励着年青的水利人。新日博365_足球365是什么意思_365网站平台网址
以他的事迹为题材拍摄的4集电视剧《山水有情》,在中央及省市电视台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都说他堪称楷模,是水利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就是在最近,他仍然拖着老迈瘦弱的身体,针对石羊河流域生态恶化和民勤绿洲日趋沙化的现实,编制完成了《武威市邓马营湖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示范点建设》项目的论证报告,奔波于兰州与武威的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申请立项。
二、勤于学习、与时俱进
和左凤章一同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他每次出门时总带着两个包,包里除一点必需的食品,里面几乎全是各种书籍、资料、图纸和照片。走到哪里学到哪里,把问题带到哪里,把实验做到哪里,这是左凤章多年养成的习惯。
不断学习是左凤章同志一大优点。他从不以自己的资历深、名气大而自满,总是谦虚谨慎,不停地汲取新营养,在知识面前甘当一辈子小学生。虽为技术干部,但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自己成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成功实践者、“再造河西”的不懈进取者和奋勇探索者。特别可贵的是离休后,他仍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坚持着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则,除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外,还学习时事政治,专业方面涉及的领域也很广泛,诸如土壤学、农学、植物、药理及国外先进技术和水利技术动态,真正做到了离休不离岗,学习不停顿,贡献不减少,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活字典”、“活地图”、“活档案”。但他从不把这些知识作为个人获得报酬的筹码,而是一如既往的用他的知识财富去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应省治沙所的邀请,他归纳整理了多年治沙治水的经验,编写了讲稿,在全省治沙技术干部学习班、国际沙漠治理学习班CPR/91/111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甘肃沙漠治理与持续农业科研项目)水资源管理培训班上讲课,将自己的知识毫不保留的奉献给甘肃治沙事业乃至全世界治沙事业。1994年至1995年,他被聘为CPR/91/111项目水资源管理国内专家,参与了该项目的大量工作,并撰写了《民勤县水资源评价及对策》的专家工作报告,就武威地区节水主要成果及邓马营湖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在“中国西北荒漠区持续农业与沙漠综合治理国际学术交流会”上进行了交流。兰州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经常介绍有关方面的学者和研究生向他请教,他总是不厌其烦,诲人不倦。水利局较大的规划和技术论证会若通知他参加,第一个到会的准是他。他这种尊重科学的态度,潜移默化地教育了一大批水利科技工作者,深得人们的敬重和钦佩。
三、艰苦朴素、心系人民
尽心尽力为人民,与群众“同呼吸、共甘苦”是左凤章同志工作以来一贯坚持的原则。他和老伴的工资在当地算是高的,但离休后,他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每月的工资中除必要的生活费,节余全用在扶贫上。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时时拿自己的生活和马克思的生活水平对照”。并将
在邓马营湖一个叫南井村的地方,有一个叫崔新期的居民,他用太阳能发电机,家里有三口井、五间房、一盘钢磨、一台拖拉机,二十余峰骆驼,300只羊,固定资产少说也有10万元,提起这些,他总是说:“这些都是左爷骑着骆驼、跑前跑后,给种子、教技术的结果,没有左爷,我们早就背井离乡,成生态难民了”。
一弘碧水映丹心,无怨无悔写人生。左凤章同志热爱水利工作,献身水利事业,几十年如—日,在不少人热衷追名逐利,喜欢跑官要位的当今社会,自己坚持初衷不改,甘于寂寞、默默无闻的在书桌前、沙漠里、水库边、山沟间做着实实在在的工作,他视事业为生命,把名利当烟云,身体力行地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无私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