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嘉峪关,常常冰冷、萧瑟,还停留在冬日的寒意里,但她梦里有颗种子发了芽;夏天的嘉峪关,向来炎热、干燥,挥洒在无垠的戈壁上,但她脚下有股力量生了风;腊月的嘉峪关,一贯凛冽、荒芜,冰封在寒冷的空气中,但她心里有股暖流决了堤。她——就是嘉峪关供电段关工委副主任王凤玲。
三月,一颗倔强的种子
2012年3月,从段经营室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已经四个多月的王凤玲还在忙工作的交接,她想把能留给年轻人的东西都留下,干了一辈子的经验总感到交接不完……渐渐闲下来的状态让她五味杂陈,既有放松感又有失落感。就在这时,段领导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希望她考虑来关工委“奉献余热”。放下电话,她半晌无语,久久思忖。想到这个熟悉的院落,想到那一张张青工纯真的脸孔,她得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她决定把自己的夕阳红与青春绿融在一起,好好地实现一个新的梦想。
谁曾料想,梦想的种子遇到的并不是阳光雨露。
家人对她这个决定并不支持。儿子说,“您上班的时候就辛苦,好不容易退休了,在家享享清闲多好,为什么要找这么多事来套住自己?”老伴说,“原想着你退休了咱们俩能到处转转去,你干上这个活那不又落了空嘛!”连婆婆也说,“凤玲啊,你不要以为啥活到你这里都没问题,这个活是你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你能把活干好吗?”家人说的这些,王凤玲都想过,甚至想得更多,但她还是下定了决心:“我虽然退休了,但我还是个党员,领导信任我叫我干,我怎么能拒绝呢?我也相信只要自己去努力,就一定能把这份活干好。”
梦想的种子期待发芽。首先是收拾一间办公室,摆上三张办公桌,两个文件柜,拉了一部电话,她弯腰躬身把办公室打扫得亮堂堂的。看着空荡的文件柜和办公抽屉,她知道,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紧接着,她又开始到处联络“拉队伍”,找退休的老同志,和他们做思想工作,邀请他们来和自己一起“战斗”。拉到了七八个“战友”后,她的心里总算舒了一口气。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取经”。由于段是刚成立的新段,她只能去兄弟单位“取经”。为此,一个电话打个把小时是常事,一个单位去了一次又一次也不新鲜;为此,在办公室的电脑上伏案劳作成了她的常态,到团委工会去了解青工状况也成了她的本职。
有一天晚上党委书记值班,8点多了看到一间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心想是谁下班忘记关灯了?推门一看,是王凤玲在埋头写材料,书记问你怎么还没回家?王凤玲这才想起天都黑了,也感觉肚子饿了……第二天书记就在全段大会上说,一个退休老同志,为了工作忘记下班,令人感动,我们大家尤其是年轻同志都要向她学习。儿子埋怨她半夜回来不安全,老伴埋怨她这么拼命会伤身体……
一个多月下来,这颗梦想的种子真的发了芽。办公室像模像样,工作制度有板有眼,工作底数清清楚楚,工作步入了正轨。
就在她刚刚开始展开工作的时候,两年一次的局关工委经验交流会给王凤玲种下的这颗种子带来了倔强的希望。在这次会上,王凤玲是个“旁听”,看着其他站段关工委负责同志在介绍经验做法,播放PPT,她那不服输的性格特质又悄悄地冒了出来。她一边用心听,用笔记,一边暗暗下决心,两年后的自己一定要争当那个在台上做经验介绍的人。
八月,一种不息的力量
作为一名从电力工成长起来的干部,王凤玲深深地知道,关工委的工作要点中,帮助青工成长成才是首当其冲的。在她看来,让青工学到真本事这比什么都要紧。只有让他们学到扎实本领,把接力棒交到他们手里才放心。
这是一个普通“八月”的故事。
2014年8月,青工边宝强被推荐参加全局供电系统技能竞赛。备赛期间,倍感压力,缺乏自信,这一切没有逃过王凤玲的观察。她找到小边了解情况,得知他是担心理论与实作的结合有“缝隙”后,她拍着胸脯说,“别怕,这事交给我!咱们一起来加油!”自此,王凤玲有了一个“脚下生风”的八月。她找来了曾经是电力专业技术能手的关工委技术顾问魏刚一起商讨“帮教”方案,他们俩分了工,一个盯理论,一个盯实作,还确定了抓“结合部”的计划。从练兵场到教育楼,从关工委的办公室到小边的家里,他们成了牢固的“铁三角”。练兵场上,王凤玲和魏刚用仪器细心地为小边测量实作参数,为他做示范;教育楼的小教室里,他们俩展开图纸为小边当起了“技术指导”,关工委的办公室里,王凤玲一边给小边倒水,一边笑眯眯地盯着他背规章,有时候发现小边有牢固性的知识点混淆,王凤玲甚至带着魏刚来到小边家里“家教”……王凤玲的时间排得更满了,脚下的步子更快了,但她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凤玲与魏刚的努力没有白费,在那次全局供电系统技能竞赛中,边宝强一举获得了电力专业个人单项第一名。2015年,边宝强获得路局“技术能手”称号,同年又获得“火车头”奖章。边宝强说,“如果没有关工委王主任对我的倾力相助,我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我的‘军功章’有关工委的一半!”
当然,王凤玲并不在乎有没有一半的“军功章”,她所做的,就是无私的付出,就是把自己的力量传递到青工的手里。
王其争、刘国巍、智万英、刘铁燕……这些近年来成长起来的青年技术人才的名字在王凤玲这里是格外的亲切。哪怕不能为他们做到像对边宝强那样全身心的帮助,她也要尽其所能地为他们传递力量。或是平常日子用电话询问学习情况,或是技能竞赛前的热情鼓励,或是取得好成绩后的小小物质犒赏。
王凤玲时刻为青工着想,青工也常常依赖王凤玲。有的青工干上了班组长的管理岗位,王凤玲为他送去管理经验;有的青工当上了材料员,王凤玲找来干过材料管理的老姐妹一同去现场授课;有的青工分配到偏远的班组,王凤玲专门为他们送去书籍;段上每来一批新工,王凤玲都会和关工委的几位老同志讨论研究新工培训计划,编制教案,与团委一起为他们进行职业生涯培训……。
在王凤玲的人生定义中,这样的忙碌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不息的力量,接手关工委,转眼己过了4个年头,期间2次被评为全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让她忙碌并快乐,也有了慰籍。
腊月,一股奔腾的暖流
“接下来我要讲的这个故事叫‘孝感动天’,他的主人公是舜……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这是2016年的腊月的一天,王凤玲在“迎宾湖畔诵经典”活动中,给大伙讲的其中的一个故事。腊月的天,湖面结冰,寒风轻掠。迎宾湖畔,二十多名退休职工与二十多名休班青工的搀扶下站立在湖栏边,听故事,诵经典,场面温暖感人,引来了迎宾湖公园里诸多路人驻足。这,只是王凤玲组织的“老少牵手”活动中的其中一项。
说到腊月,说到“老少牵手”,就不得不再说一说饺子。在嘉峪关供电段,有数百青工都吃过王凤玲带着几名离退休老职工去班组给他们包的饺子。从柳沟到肃北,从狼尾山到红山堡,大大小小的班组里都留下她开朗的笑声,温暖的话语、热腾腾的饺子。段上有很多年轻人只要一提起王凤玲,脸上就洋溢着幸福,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那句“孩子们”,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她包的饺子的味道。
从2013年开始,每逢年节去班组给值班的青工包饺子,就成了王凤玲给自己安排的“规定任务”,也是供电段关工委一项工作“品牌”。虽然她经常为此累得腰酸背痛,虽然常常为此失去了和家人吃年饭的时机,但她说,看着这些远离家的孩子吃上饺子那个开心样,比什么都值。
2015年的大年三十,王凤玲到沿线忙乎完,回到家已经凌晨大年初一了。回到家家中却无人,电话一问才知道小孙女急病住进了医院,家人知道她在沿线也没有通知她,这里面也包含着对她的嗔怒和埋怨。看着小孙女躺在病床上,叫着“奶奶,我想你……”王凤玲流下了眼泪。
第二年年三十,王凤玲又带着她的伙计们出发了。这次她们的目的地是地处无人区的肃北综合维修工区,一个离嘉峪关五百多公里的偏僻班组。这里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交通通讯落后,工区里14名职工中有12名职工均是家在外地的90后青工,这种情况让王凤玲揪心。于是,她又一次让热腾腾的暖流“流”到这里。在学习室里,几名老同志和青工们拉起了家常,讲工作经历,讲过去的工作条件,鼓励孩子们珍惜岗位、克服困难;在宿舍里,王凤玲教青工如何拆卸被褥,归置整理;在伙食团,又是“老少牵手”,剁馅、蒸煮、切洗,忙忙碌碌……工区一片笑语欢声,暖意融融。吃完饭,王凤玲把特意购买的一大包日用品发到了青工的手里,把专门为他们带来的生活类用书与文学类书籍整齐地摆放在工区的“读书角”,临出门时,老少相拥,泪光闪动。连性格比较内向的青工杨勇都发自肺腑地说:“在此之前我一直在犹豫,觉得把青春洒到这样的地方不太值得。但现在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我感受到了嘉供大家庭的温暖,我有信心、有决心在这里做最好的自己!”
这样的事还有许多许多。王凤玲的身影活跃在“五四”系列活动中,忙碌在清明祭先烈的寒风里,这些故事也许并不确定发生在某一个寒冷的季节,但毫无疑问,她给青工们带去的,永远是热腾腾的暖流。
其实,但是,于是
其实,王凤玲家里的事还真不少。婆婆老了,需要她伺候;儿子媳妇工作忙,家里事需要她帮忙;两个小孙女都还小,也需要她的照料;她本身身体也不太好,2018年她病了,住进了医院,地区关工委领导到医院看望她,她丈夫见到领导了,对妻子一顿数落,王凤玲急眼了,吼一声“我愿意干,你别管我”……
但是王凤玲就这样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把自己撵得像风一样穿梭,她把她的热情与大爱播种在关工委工作的沃土上,播种在沿线班组的青工心里,播种在每一次“老少牵手”的活动中,播种在每一声关切的话语中,播种在每一天充实的忙碌中……
于是,梦想不再是梦想。她的付出与努力,她工作上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她那个想到台上做经验介绍的愿望自然也成了真,2017年她参加了中国铁路关工委工作会议,在会上做了“牵手•帮扶—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经验介绍,她被前来学习观摩的总公司关工委领导誉为“长城脚下的红玫瑰”。2018年她获得了全路帮助青年岗位技能成才优秀老同志称号,2020年又被提名推荐参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者。
是的,她的确像红玫瑰一样,美丽、余香芬芳。